應「普世責任基金會 」((the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之邀,
法王噶瑪巴從2月19日開始,連續兩天在德里給予開示。
該基金會是達賴喇嘛尊者以其198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獎金所設立的非營利性組織。
法王在該基金會開示的題目是「如何開展悲心」;
由於聽眾涵蓋佛教徒以及對佛教有興趣的非佛教徒,
因此法王在演說中除了提供實用的長養悲心的方法外,也根據佛法緣起互依的學理,
呼籲眾人開展悲心。
開示共分四個段落:上午與下午的開示,以及每段開示結束後的問題與解答。
上午開示的一開始,是由得獎的電影製作人兼脫口秀主持人惹吉福.梅若查(Rajiv Mehrotra)
所致的熱烈歡迎詞;梅若查先生是達賴喇嘛尊者所委任的「普世責任基金會 」管理者。
首先,法王以悲心是所有佛教傳承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精髓為開場。
接著,法王進一步地將悲心區分為:專注於外的悲心、與專注於內的悲心。
當往外觀察到眾生的痛苦,而昇起解除他人痛苦的願望時,這是我們通常說的悲心。
當往內觀察到自己的痛苦,而昇起斷除自身痛苦的願望時,這便是出離心。
此兩種悲心的分別在於所專注之對象的不同。各個宗派於此二者強調的重點或異,
但是,法王說道,自身的痛苦也好、他人的痛苦也好,想要從痛苦中解脫的希冀卻是一致的。
在釐清為自身、或是為他人的解脫而修行之間的關係時,
法王評論道,經典中提到有三種菩薩。最上乘的菩薩是可以令自身與他人同時獲得解脫,
中乘的菩薩先令他人獲得解脫,而下乘的菩薩令自身先獲解脫。
乍看之下,自先解脫者似乎是違反一般人對菩薩的觀感,但是,法王解釋道,
在自心尚未調伏前,就想去降伏他人的煩惱,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但若因此而認為菩薩就該放棄利益他人的話,這又是個極大的偏差。
有些菩薩可能就像是我們佛法的初學者一般,認識到自己目前尚未能利益他人,
但卻立下慇切的誓願,希冀在未來能夠利益眾生。在這樣的基礎上,
他們循序修習戒、定、慧三學,以具足利益他人的能力。
因此之故,法王敦促聽眾要愛惜自己。法王強調,真正的愛自己包括要能認識到,
什麼是對自己有益,而什麼又是對自己有害。
這些,也都需要靠我們深入的思維與基本的分析來判斷。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帶著鄙夷的態度來對待他人,以為這樣是佔上風,
但是這最終反而會傷害到我們自己。
雖然說只透過開展自身的智慧———特別是瞭解絕對實相的智慧,
是有可能解脫自身的痛苦,但法王指出,這也僅是一己的解脫而已。
做為具有道義的人類,我們無法只顧自己由輪迴中解脫出來,
而坐視他人持續地在其中受苦。特別是佛法教導我們應視所有眾生為我們過去生的母親,
曾以善心與體貼之心養育過我們;只顧一己的解脫是忘恩負義的行為。
然而,為了能夠有效地利益他人,我們必須瞭解各個眾生的煩惱、能力、與需求。
法王評論道,這需要有極大的智慧,並且,最終是需要有遍知的能力,
因為眾生的數量無盡、眾生的煩惱也是無盡的。
因此,菩薩為救度眾生昇起大悲心,而將成就遍知的佛果視為他們最終的目標。
至於談到我們自身對悲心的修持,由於我們目前猶身陷苦海,
是無法就這樣忽視自己的情況而完全地去照顧他人。
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培養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並在這樣的基礎上來照顧自己。
法王以捐助善款為例來說明此點:我們必須自己有財力才能貢獻出去。
同樣地,如果我們希望帶給他人利益,我們就有責任調伏自心以長養內在的財富,
如此也才能利益到他人。
在下午的開示中,法王以月稱論師(Chandrakirti)《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
中的一則偈頌為開場: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法王強調,這個能成熟為佛果的悲心之種子,不需向店中購買,或向他處引進,
而是自然存在於我們的內在。但是,悲心的種子卻是需要我們的栽植與細心的澆灌。
法王舉他成長於一個西藏游牧家庭的童年為例,回憶當時他看到動物受到宰殺時,
內心體驗到的強烈感受。當時他的年紀還很小,甚至還不知道悲心這個詞,
更遑論是知道它的重要性。雖然這幾年來研習佛經,
甚至能嫻熟的隨口說出「願等虛空眾得安樂」等文句,
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項悲心的體驗,能比得上他幼年時對動物所自然產生的悲心。
法王補充說道,這代表著我們確實與生內俱悲心的種子。
正如一棵樹必須要有深植入地的樹根,才能穩固挺立,也才能吸取水份以維持整棵樹;
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將悲心深深地根植入心,讓它變得安定穩固,如此我們才能進一步地成長。
於此,法王強調在悲心的修持上必須具有的抉擇。如果我們要種植一片森林,法王說道,
我們不能光在那兒等著,希望風將種子吹到適宜植物生長的地方。
而是,我們必須選擇開始行動,然後持續地有所作為;不僅只是做出植樹的決定,
還必須用心地照顧它們,在適當的時間給予適量的水份。
法王半開玩笑地說道,他曾想過既然炸彈可以在瞬間奪取上百條的人命,
若是我們能製造出一種悲心的炸彈,在炸開的瞬間解除幾百人的痛苦,
而讓他們破涕為笑,這不知有多好。雖然這聽起來挺美的,但卻不可能發生;
法王說道,普通的炸彈可以不顧我們的反對而奪取我們的性命,
但是悲心的培養卻是一個無法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東西。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去修持它。
因此,悲心的修持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且它能夠帶給我們自由。
相反地,煩惱會奪取我們的自由,而將我們置于它的掌控之下。悲心賜予我們掌握生命的機會。
接下來的開示,法王將重點轉移到忍辱的修持。
法王強調,忍辱並不是說只是強忍著苦難,或是強迫自己吃苦。
而是我們必須積極地訓練自己去看到煩惱的過患,如瞋恨的過患等。
我們不能將煩惱視為只有部份的缺失,認為它們有時不好、有時好。
反之,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楚的確信,認為瞋恨等所有的煩惱有著完全徹底的缺失。
具有這樣的確信,我們就會好好地保衛自己不受煩惱的侵犯。
法王舉例說明,若是有人已經決定不要做某件事情,那麼當別人叫他去做這件事時,
他就會毫無疑問地拒絕。同樣地,如果我們已經事先認定,
跟隨煩惱絕對沒有好下場時,這樣的認知將會在煩惱昇起之際,保衛我們抵禦煩惱。
演講的最後,法王強調我們不應將修持視為是例行公事、或是一項工作,
因為這樣會讓修持變得過份嚴肅而沉重。
反之,我們應當採取的是一種比較遊樂的方式,
不是去強迫自己,而是以熱忱與歡愉的心情來進行佛法的修持。
http://www.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10/2_19/HHK_news_20100219.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