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示:悲瑪丘准尼師
摘錄:《當生命陷落時》
錄入校對:菩提法燈


    深夜裡或外出散步時,我們可能會跟朋友們討論到我們的生活方式、


行為舉止或生活中重要的事項;如果我們正在研究佛法,練習靜坐,


我們可能會談到無我、空,談到佈施、忍辱、愛和慈悲等等。


我們或許剛看過什麼書,聽聞過什麼法,而顛覆了我們平日看事情的習慣,


我們覺得自己突然和一個早就知道的真理重新產生了連結。


而如果我們能懂得更多,也許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愉悅。


我們告訴朋友,我們很想卸下自己背負已久的重擔,


我們突然發現那是可能的,因而覺得相當振奮。


我們告訴朋友自己所獲得的心靈啟示,


而這一份啟示又是如何開展了我們的生命。我們說:


「同樣的事情,以前總是令我感到消沉,現在卻覺得很有興致。


我們確實是可以喜歡自己的職業,喜歡搭地鐵、鏟雪、付帳單、洗碗等等的。」


    不過,你也許已經注意到,


我們的觀念及友善的意圖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惱人的或令人沮喪的出入。


真實的生活有許多繁瑣的細節必須處理,我們時常會面臨挑戰。


    有一天下午我在舊金山搭公車時讀到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文章中探討的是人類的痛苦以及如何幫助人的問題。


當我讀到有關佈施及擴大自己、幫助別人的那一段時,感覺非常強烈,


於是禁不住哭了起來。車裡的人眼睜睜地看著我淚流滿面,


我當時心中充滿了對每一個人的溫柔之情,並且暗自許諾要利益眾生。


可是一回到家就接到一個電話,


問我當天晚上能不能幫她帶一下靜坐的課程,我已經工作了一整天,


覺得相當疲倦了,於是就告訴她說:「很抱歉,我要休息。」


然後就掛斷電話了。


    這並不是選擇得對或錯的問題,


而是我們經常碰到心靈啟示和現況衝突的兩難之局。


我們的心靈啟示和疲倦、飢餓、壓力、恐懼、消沉、


憤怒等等生活中的經驗之間時常有一份緊張感,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十一世紀印度瑜珈宗師那若巴有一天在街上遇見一個醜婆娘,


這個醜婆娘顯然知道他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


於是就質問他手上抱的那本大書是否每一個字都瞭解了,


他回答說:「是的。」她就笑了起來,開心得手舞足蹈。


接著她又問他是否瞭解其中所說的佛法的含義,


他說:「瞭解。」這一回她居然勃然大怒,斥責他是騙子,


罵他虛偽。這個遭遇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知道醜婆娘一眼看穿了他的底細,


他雖然可以把書中的佛法解說得天花亂墜,


但其實他根本不懂其中的含義。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發現自己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欺騙自己於一時而聲稱自己已經瞭解了靜坐和佛法,


然而我們遲早得面對真相。摯愛的人離我們而去,


孩子在超市裡鬧脾氣給你看,在辦公室裡遭到同事的羞辱等等,


碰到這類事,我們平常學到的東西就完全使不上勁了。


如果老闆走進我們的辦公室對我們臭罵一頓,


你會如何處理心中的這份怨恨感?我們平常渴望自己對人開放、


慈悲,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


現在你要如何將這些東西和你的挫敗感及羞辱感互相調和?


你打坐總是一坐下來就睡著,


但是你平常一直很希望自己靜坐時能保持清醒,


那麼你要如何調和這兩者?你坐下來打坐,


心裡卻一直惦記著剛才在路上見到的一個人或某樣東西,


這時你該怎麼辦?靜坐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無聊,


而且腰酸腿麻,所以你動個不停,那時你該怎麼辦?


那時候我們並不安寧、清醒、無我,而是變得更加焦躁、


易怒、固執。這都是發現自我的有趣時刻。


對於修行人而言,這些狀況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若巴後來決心尋訪明師,瞭解文字背後的意義。


但是他卻一直落入這份衝突中。在知識的層面,


他完全理解慈悲,然而路上遇見了癩痢狗,他卻轉頭不想看;


他知道所謂的不執著、不評斷是什麼意思,


但是師傅要他做一件事,他卻因為不認同這件事而拒絕了。


我們會不斷地發現自己落入這樣的困境,


這時我們就應該設法安住在那個狀態中,


那種狀態是非常令人不舒服而困窘的,像我們這樣的人也時常會放棄。


我們只有在得到心靈啟示,覺得自在或路子走對的時候,


才會喜歡靜坐、肯定佛法。但是,如果我們感覺修行是一種負擔,


覺得自己選擇錯誤而失望的時候,我們又會如何?


我們遇見的人並不全是心智清明的,事實上他們可能是十分困惑無明的人。


我們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不是那麼理想的,就連師傅都可能有問題。


    靜坐和生活中出現的衝突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事物,


這個衝突點我們既無法接受,也逃脫不了。


我們陷在岩石與硬地之間,


卡在高超的理念和眼前活生生的事實之間——


                             然而這的確是個會開花結果的地方。


我們一旦陷在困境中,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十分狹小,


我們會覺得自己很悲慘,像個受害者、可憐蟲或是絕望的病人。


然而信不信由你,就在這種惱人、困惑而又尷尬的時刻,


我們的內心還是可以變得很寬闊。


我們可以不認為這就代表自己很弱、別人很強;


自己很苯、別人很壞;我們不去抱怨自己和別人,


我們可以純然安住在那種狀態中,既不想知道該怎麼辦,


也不防衛,只是和當時那原始而溫柔的能量安然共處,


就在這種時刻,我們開始學習到觀念和文字背後的真實含義。


    我們已經太習慣逃避不舒服了,而且我們永遠都可以被預料到,


不喜歡一件事,我們就怪罪別人或責難自己,處在無所依持的境地。


我們偏偏想覓得安全感與確定感。


所以下一次再感覺無所依持,不要再認為那是障礙,


要認為那是好運當頭,無依無持會激勵我們,我們的心會因此而柔軟。


這樣,只要經過一段時日,我們就會真的成長。


創巴仁波切說,最好的咒語就是:「嗡——成長。」


我們隨時都有改變的機會,我們可以執著於安全,


也可以像初生嬰兒一般,赤裸裸地躍入光亮的人生,


將自己暴露在這個世界中。


也許這些話聽起來很不舒服或者很恐怖,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卻是一個大好機會,


讓我們瞭解這個俗世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可以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


然後從「成見」這種長久的昏睡狀態中覺醒過來。


    中國古代一位法師說過,真理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


真理如同狗想喝沸油,它走不開,因為這油實在是太香了,


但是又不能舔,因為太燙了。所以我們要如何看待這個困境呢?


不論如何,到最後總會有人鼓勵我們探索這個未知的領域,


探索「接下來會如何」的解答。在這困窘的一刻,


我們才能體悟當下,在這尷尬而曖昧不明的一刻,


我們的慧心就出現了。在日常生活混亂的不確定性中,


便存在著我們的慧心。


    我們需要一些鼓勵來實驗與嘗試這樣的修行,


這是相當大膽的舉動。我們或許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


但其實這就是重點所在。那種有所欠缺的、


不安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慧心。我們可以做個實驗,


絕對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我們可以實驗看看自己能不能不被對與錯弄得團團轉,


看看自己能不能學著放鬆,安住在無依無持的境界中。


    小時候我有一本圖畫書叫做《聖人的一生》,


裡面的故事所說的聖人都是一輩子從來不生氣、


從來不對人存有壞念頭,也從沒打過蒼蠅的人。


我後來發現這本書根本無法引導我們過人類應有的善良生活。


對我而言,《密勒日巴的一生》反而比較具有啟發性。


這幾年,這本書我一讀再讀,每次覺得自己停滯而無法前進的時候,


我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起初,密勒日巴殺了人,


他和多數人一樣,很想補償自己的罪責;


追求解脫的過程中,他也和多數人一樣時常失敗;


他說謊、偷東西,他曾經憂慮到想自殺;


也曾經非常懷念往日的美好時光;


他和大部分的人一樣,一生中一直有一個人在考驗他,


企圖掀開他的假面目,


甚至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他是西藏最神聖的人了,


他的老姨媽還是常常打他罵他,


他時常在想怎麼對治這窘迫不堪的困境。


    我們應該感謝有那麼多老師都曾經堅定不移地面對過這類困境,


他們一再受到考驗,一再失敗,可是仍然努力探索如何安住在當下,


不尋求什麼依持。他們一輩子修持又修持,


為的就是當自己的觀念和理想變得毫無意義的時候,


還是不放棄自己、不逃避。


他們透過自己的經驗把勇氣傳遞給我們,


使我們遇到巨大的困境時也能夠不逃避,


並且能如實地看著它,而不是以眼角餘光偷偷地瞥一下就轉移視線了。


他們教導我們如何徹底體驗這些困境,並將其視為無任何屬性的平常之事。


    當年那洛巴發願探索道途中一切事物的奧義,


他的師傅帝洛巴給了他以上的開示。


但願我們和他一樣勇敢,也能試著去探索各中奧義。


 


  【觀世音.噶瑪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多傑嘉稱 的頭像
    多傑嘉稱

    噯嗎霍

    多傑嘉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