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噶舉傳承的祈禱文中,可以找到有關虔誠最精華的偈頌:


  法教說:


  對上師的虔誠乃修持之首
  上師開啟口訣寶藏之門
  加持這位連續不斷懇求的禪修者
  令無造作之虔誠能夠升起



  虔誠是維繫修行的基礎,有了它,我們會得到重要的膽識,來面對修行道上無法預料之事。少了它,會失去引領修行直至成佛的決心與毅力。


  虔誠會帶來某種超凡的受傷性,因而使我們赤裸的呈現自己,而不再善巧的隱藏自己的各種心理問題。缺乏虔誠,就會害怕受傷害,成為自己傲慢的受害者,缺乏足夠的勇氣發露自己。


  虔誠打擊修行道上開始升起的疑慮,這些疑慮惟有藉時間及修行才會消失。只要我們仍在道上,虔誠是條珍貴的線繩,把我們與見、修、行緊繫在一起。完全證悟後,則轉化成大悲心。


  上師與弟子(1)


  金剛乘的各種方便法門之中,首先就是要介紹佛性,大乘介紹佛性的方法是分析式的,或者修觀。金剛乘介紹佛性的第一道密續之門就是灌頂,不只是心,大乘說心很重要,但是在金剛乘裡頭,身、口、意都包括在裡邊,受灌頂時,這一切都是佛性的化現,當然我們用不同的名字如度母、文殊師利等等,當然這也要看給灌頂的人、接受灌頂的人及兩個人的緣是怎麼樣?受灌頂的人如果對灌頂的上師以及灌頂的道,有堅固不搖動的信心,當然這是非常困難。仁波切經常跟西藏修行人及出家人說,他們都認為自己對上師很有信心,但是多半的時候,這不是真正的信心,只不過是一種喜好,就像喜歡黨主席,你很喜歡你的黨主席,所以投他的票,這個不是虔誠心,這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他如果做錯一件事,或忽視了你,下一次你就不投他的票了,這就是為什麼黨主席到處競選,老是送你啤酒、毛毯,一直討好你的理由。


  對於上師的虔誠心並非如此,話雖然這樣說,但是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剛開始喜好還是需要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發展出這種不是喜好,不是喜歡的虔誠心呢?仁波切說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件事就是你的發心,你的發心應該是要成佛,先不要談幫助眾生,就說自己要成佛,這應該是你的發心。譬如說你到一個餐館去,你很餓,去那邊就是要吃。只要那個餐館能給你吃,別的都不重要。餐廳給你的菜單,是怎麼裝訂的,都是次要的。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當我們接近一個上師,我們的動機根本不是想要成佛。包括他自己,偶而不曉得從哪兒來的會有一點點成佛的發心,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學生當老師忽視他們的時候,就會非常痛苦的原因。因為他們接近上師的發心,是希望得到上師不停的關注,而不是想成佛,這個可憐的上師有五百個學生,他不能廿四小時只盯著一個人看,偶而要看看別的學生,他一看別的學生,因為你的動機是上師的關注,勢必你就會覺得非常難過。當然仁波切這樣講,只是希望他自己的生活能過得更舒服一點,這就是他們操縱別人的辦法。如果最初的發心是想要成佛,至少百分之五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你去見他是想要知道怎麼樣成佛的方便法門,他講完了,你就可以揮揮手,下次再見,除非師父要你留下。


  但是剛才說,師父要你留下,這是很多問題的原因,但這不是非黑即白,因為我們不明白真正的狀況,有人會覺得說,哦,這是上師在測驗我,大半的上師其實是蠢到極點,跟蔬菜沒什麼分別,根本就做不出什麼,但是因為學生自己胡想,說上師知道,說上師在試驗我,自己把自己嚇壞了。仁波切經常將此事向本尊懺悔,很多自稱仁波切學生的人,仁波切都稱他們為他的受害者,很多的時候,他們認為仁波切知道,仁波切全知。仁波切要向你懺悔,很多時候他讓你們認為他知道,這個仁波切要向Tara(一個人)懺悔。但是很多時候仁波切當面跟他們講,我不知道,但是那些學生反而說你太謙虛了,上師永遠都會贏的。仁波切是告訴你有這個非常艱難的系統,你要像溜冰一樣,很技巧的知道,哪裡滑,哪裡要剎車等等,這些當然在成長之中學習,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發心,如果說是為了要成佛,不是要這個人注意,也不要上師把你包括在他的小圈圈裡頭,就會比較好。前面說過,進入金剛乘的第一道門就是灌頂,對於灌頂的上師有虔誠心。至少對追求解脫有虔誠心。追求解脫,既或不為所有的眾生,至少為你自己。如果這個上師是具格的上師,同時他也有正確的傳承。什麼叫具格的上師?等到你知道他具格,你也相當不錯了。這個道是很容易讓人迷惑,具格的上師非常非常的少,吉美林巴的那個時代,他就曾經為了具格的上師那麼少而痛哭失聲,而吉美林巴是幾百年前的人了。現代是很末法的時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這邊仁波切用了英文的"agenda"用中文來講就是策略或計劃,這是一個觀察上師的辦法。


  上師與弟子(2)


  基本上,上師應該要對你的解脫有興趣。如果你碰到的老師,能教你的東西非常有限,只能教你一點點,但是他對於你的解脫有真誠的興趣,你就很安全;但是如果上師非常有學問,對經續,對各種咒都非常的清楚,但是如果他真正關懷的是中心會員的人數、你的能力、你富裕的程度、你的技能和能為他服務多少等,這就有些危險,實際上是非常危險,因為學生的問題和老師的問題,會互相影響。如果學生去找老師的真正動機,只不過要得到注意,而老師想幫助他成佛,假如老師的方便法門運用得不太好的話,就可能把這個學生趕跑。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興趣,只不過希望得到注意,建立關係,而非成佛,正巧這個上師也只是希望能出更多的出版物,更大的名聲,更有錢,更大的能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兩個人可能蠻合得來的,但是這種狀況其實讓人蠻悲哀的。這兩個人互相餵養對方的『自我』。但是這些東西很難條列出來。這幾項是所謂具格上師,很難表列出來,希望我們能夠成長。


  最近仁波切有一些經歷,甚至寫了一篇文章,他會把文章的內容稍微跟大家說一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了,民主使事情越來越透明了,當然並不都是用好的方法,最近越來越多對西藏喇嘛行為的批評,尤其是西方居多,最近有一位西方的女士,寫了一篇文章批評西藏喇嘛,乍看之下第一個反應當然是要保衛自己,可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這位女士寫得其實很有道理,她說西藏喇嘛到西方傳法都說西方人太物質化了,這個女士說,那你們自己呢?你們到西方傳法,拿了錢,回尼泊爾或印度買最新的轎車,買最新的手錶,這是真話。這位女士也講,現在靈性已經非常物質化了,連佛法好像都在賣了,如果從狹窄的角度來看,西藏喇嘛用的杯子,又是銀的又是金的,把這個杯子賣掉,可以喂依索匹亞的許多小孩一個月,這樣講之後,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也不能忘掉,這種簡樸、謙遜、謙虛,可能是虛偽,對於某些喇嘛或某些人來說,怕損失掉簡樸、謙虛的形象,這是很大的痛苦。從這個角度來說,仁波切反倒羨慕那些想做就做的人,那些人身上可能有四支勞力士表,兩支戴腳上,兩支戴手上,仁波切講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依靠理性系統得出結論,謙遜、平靜不見得能夠幫助你成佛。


  進入金剛乘得到灌頂,灌頂包含介紹佛性,跟你說你具備佛性,如何觀想等等。仁波切想跟大乘比較一下,比較時,我們的態度,不是要說這個好那個壞。大乘以分析及思考的方式來認知佛性。金剛乘依自己的虔誠心,產生功德,依功德由上師介紹認知佛性。


  在大乘中,對佛性有一點認知以後,就以沉思及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的方式,嘗試完全證悟佛性。而在金剛乘中,行者於一座修持──例如修聖度母──之中,就能修持六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多傑嘉稱 的頭像
    多傑嘉稱

    噯嗎霍

    多傑嘉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