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眾周知,天下事事物物其來必有所自。


一花一樹必定是由某處一粒種子發芽滋長,


絕不會憑空出現。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要具備了各種因緣


才能聽取到佛陀的教化。


首先就是我們心中要有一種基本的意念


才能建立接觸佛法的可能性,


這種與佛結緣的意念絕非無來由的或偶發的結果,


而是一種也許在前世幾代便已種下的夙因。


除此之外,為了能接受佛法,我們還需生而為有慧根的人類,


如果我們生而為其他族類就絕無此種機會。所以當我們得此機緣,


也就是因緣具備——即生而為人,生而有慧根,


生而其時其地佛法可得並不受壓抑反對,生而所處社會佛法不受排斥,


再加上生而心中有些意念使我們能培養一種使佛法得以展佈的福田,


那實在真值得我等慶幸感激。


    此外,我們還必須體認到並珍惜此種因緣所具的潛力,


不可忽棄。要用它來學習佛法,要善用並勤修這種本具的潛能,


那麼我們便能創造一種環境,而在來日使學習及修行佛法的機會


得以永遠增長精進。


倘若我們不加善用則可能一無所獲。


就像秋割時總要留存種子以待來春一樣。


尤有甚者,有了這種天賜良機,萬勿用它只圖眼前之享樂,


因為一旦失去便不可復得,


我們須珍視它為一種可在來日得大成就的潛在機會。


    有關佛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特質就是:在其教化和修行中,


它直指人心。也就是不藉助外在形式為工具,


不靠任何才幹或技巧,


它絕不是透過生命外在的任何活動來達成或表現出來,


而是要在我們內心深處自己去發現、領悟、學習和修練。


其理由顯而易見,由於我們的心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一直都為悲喜、愛憎、慈悲或不仁等等所紛擾,


而我們都知道心中的黑暗面終究無法引發


一種行動或方式而能帶來滿足和善果。


另一方面,良善的願望或意圖則是創造最佳成果的原動力。


這是不移至理,甚至如果我們想以偽善或誘人


的表像來粉飾本質上不良的心態,結果亦屬枉然,


而此種虛飾必須予以徹底粉碎。


總之,佛法不是以組成我們世俗的生活或行為的各種


外在姿態表達出來,而是以大疑大悟的方式:


我們在想些什麼?怎麼去想?以及誠意正念的修心功夫。


只要一念不移,確信本身可以培養一種好的期望、心境及情感,


那麼由此而表現出來的身、口、意自然也是好的。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皈依一個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佛陀?


佛陀的形體雖然已不在世很久,但其教化卻歷久彌新,依然可得。


因為如人所知,佛陀並無異常人,而是開始一如常人,


藉其本身修行而得以證入不生不滅無餘涅盤的。同樣的道理,


當烈日為烏雲所蔽,我們並不懷疑當烏雲消失時它還會恢復舊觀,


依然展現其威力。所以儘管佛陀形體已滅,


其教化永遠仍為全體之所歸所寄。而佛法長在,


提供我們到達證悟所必需的精神指引,因此也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最後,僧侶是第三個我們皈依的對象,因為僧侶猶如車乘,


藉此佛法得以保存,佛陀的教化亦得以長住,宏揚於世。


    總括而言,皈依是一種精神基礎,一種精神的根據地。


就如倘若我們想種植,就需要有土地。如果沒有這個根本的願心,


也就沒有開墾所需的土地,沒有撒播種子的地方,更遑論收成的事了。


換言之,想要達到悟境、解脫以及任何的精神目標,


那麼就只有在有一個環境下提供了精神修行及淨化的基礎時,


才有可能。這種環境就是藉皈依來提供,


因為皈依使人能真心誠意得以體驗證悟了的佛行佛法,


也只有在這種皈依了佛,奉行佛法的環境中才能有所成。


如果缺少了它(皈依),就沒有可修行淨化的堅實基礎,


一個人想達到悟境而首先沒有這種基礎,


就如同撒播種子於水泥地上或其他無法生長的土地上一樣。


    接下來的問題是:是否我們也能達到精神修行、


證悟及解脫的目標?或是只有上智如佛陀者才有可能?


其實,關健全在我們本身的願心。在印度幾世紀以來,


事實證明已有無數從社會各階層及


各不同背景的人在此路上得大成就。


還有在西藏,以其人口而論不過撮爾之地,


千餘年來也已有各式人等——僧侶或俗人、達儒或文盲者,


也都藉勤修而達到不可思議的成就。


所以,從這些已受佛法教化的地區例證來看,


似乎沒有理由說歐美人士就無法做到。


基本關鍵乃在於一個人是否發心修行不達不休。


佛陀說過:「我只能教你解脫之道,但卻全靠你自身去達成。」


可知任何精神修行的成功只有藉自身的努力,


絕不是自身以外的其他力量可以賦予的。


因此,就像印度人及西藏人一樣,歐美及其他國度的人士,


只要發心也定能達到。


    作為佛教教義基本指導的一般說明中,也許頗值一問的是:


如此教義從何產生?何人教之?


答案是:佛法教義當然是由佛而來,且是佛教導的。


那麼當一個人說「佛」時,去瞭解什麼是「佛」便非常重要。


就如同所有佛教學院道場所解釋的:「佛」者,乃歷經千劫,


勤修佛法而於二千五百年前終於得證佛果。


其實他原本生於印度中北部某國皇家,長大後放棄尊榮,


出家苦修終入遠超常人所可思議體驗之身心清淨究竟涅盤。


而「成佛」一義乃特指其大徹大悟、無所不知而言。


此種「知」乃超越一切我們通常所作心智高低的分類之上。


    然後我們或許又會問:這種成就又是如何達到的呢?


是不是僅偶然或意外地發生在此人身上?


他是不是神明化身或天賦異稟才能如此,而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是不是他本就是迥異凡夫的超人?


答案是佛陀一如其他平常人一樣開始其修行,


開始時也只聞受少數簡單的佛理,


然後經其覺行圓滿之修行終達此一境界的。


毫無疑問的,絕不是他本身修行功夫以外


的任何力量使他得到此無上正等正覺的。


    就以佛陀的例子來說,可知佛理並不是佛交給我們的,


而是眾生佛性本具。


這裡再重複強調,佛教的最基本教義就是皈依,


是任何佛教教義開宗明義的第一課。


通常皈依一詞被解釋為尋求庇護或避難。我們說一個人尋求庇護,


就是逃離恐懼、厄運。在佛家來講「皈依」也含有庇護、保佑的意思。


那麼是什麼使我們需要被庇護?為什麼我們要尋求庇護呢?


就像俗世所發生的,是為了逃出我們無法控制而受制於人的境地,


就如一個人橫越盜賊出沒的荒野需有衛士護衛否則無法自全一般。


同理,人生在世,生命中有無數我們一點也無能為力的事,


如病、如老、如死,此外還有數不盡的災厄痛苦構成我們的一生。


雖然有些我們可以設法減免或暫時舒緩,但終究而言,


面對這些我們的力量實在渺小可憐。因此人生一世,


實在苦海無邊,為渡彼岸就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  


  【觀世音.噶瑪巴】編輯組摘自《入悲智之門》


 


http://www.karmapa.com.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多傑嘉稱 的頭像
    多傑嘉稱

    噯嗎霍

    多傑嘉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