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具本來不變法界獅子吼,外遍五大精華本然光明輪, 
                               
   內外無別無執安然本地解,永離希懼自在大樂啊啦啦。


 


 


   大圓滿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狀態無疑是一種自發的歌,


對於這個生命狀態的目的,如果透析其內核,


就會領悟其自發的本質,並且獲得心靈的和平,


簡括的說,我們認識生命本質的狀態。


   所以大圓滿並非揭示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而是指出,


我們內在本質當下的早已存在的生命經驗。


 


經驗與概念


   大圓滿最大的阻礙,就是試圖用概念來取代經驗。


   這裡的概念是指,在我們腦海裡形成一種知識,


然後我們將這種知識作為大圓滿的替代品。
 
   大圓滿本身要透過經驗來真正的認識,


這種經驗超越任何概念。但是人們把對經驗的描述,


作為對大圓滿瞭解的唯一渠道,


並且把這些概念的瞭解等同於體悟,


這樣就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概念的困惑依然會發生,


那麼先前對大圓滿似乎的理解,


就會發生顛覆式的自我排斥,於是處於困惑、疑慮,


不僅沒有真正認識大圓滿,反而發生內心的缺失感、


失重感,感到力量的浪費和損失。


這些問題歸咎於將大圓滿作為一種學問,


而沒有任何經驗作為支撐。


循序漸進的重要


   對於大圓滿的修持,需要循序漸進的步驟,


從加行開始,然後到止觀的訓練。


   很有意思的一些想法,發生在一類人的腦海裡


——他們認為自己是上根,不需經歷漸進的模式。


這些人進而討論、寫作大圓滿的文章,書籍,


這些都將大圓滿蒙上了學術、知識的色彩,


 無疑--


他們偏離了大圓滿的本質之道。


    不應該輕視任何一個修行過程之中的環節,


否則往往導致無法進入真正的狀態,


例如:有的人無法靜下心來修止,


如此,他們也很難展開正觀。
 


修止的重要性


   我們提到過前行的重要,提到過修止的重要。


修止是將心專注於一處,如石子,佛像,字母,


或是風息、脈點,或是慈悲心,


或是專注在無念的明晰之上,無論是止、動,


心中總是出現「智」(正念)來約束自心投向一點。


   心投向一點極為重要,


它們引發「年」 ——禪修的徵兆。


外在的徵兆有喜悅、空無、明境,


內在則是由淺至深的禪力階段。


渙散的心被收集到一處,心變的清晰而有力,


這樣的心才更容易觀察自己的狀態,


在認識本來面目之後才更加容易安住,


安住的時候才更加容易體現本來面目的原始狀態。


    如果沒有對止正確的修持,


錯誤的放鬆會養成昏昧、遲鈍等弊病,


或是依舊散亂。這樣的心無法體驗自己的自然狀態。


 


依賴一位上師的必要性


    在止接近完美的時刻,內外的徵兆都已經出現,


三種止的境界被過渡:


強力的靜修、放鬆自在的安住、完全自發的心一境性。


   這時我們需要具有真正修驗的老師作為指導。


上師會對心性提出討論,比如心的本質是什麼,


它的動態是什麼?


這些問答是不帶有任何催眠和暗示性質的,


它引發心的擇法和內省,


最終心的閃現與性空無二的本質被揭露。


這時,一位具德的上師極為重要,


對於各種錯誤的偏見、聯想、心靈狀態的歧途,


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對於本來面目的實修


  認識本來面目,不是說我們獲得了額外的利息,


而是直接指出我們內在固有的功德,心的本質,


智慧等等。


這種自發的經驗不是一種知識、概念、理解,


而是從來就沒有間斷的生命的本質。


就好像一個乞丐發現自己懷裡早就藏有黃金,


但是自己卻從未發覺。
 
   在止和觀的基礎上,會進入超越戲論的安住,


在這個安住裡,一種原始的經驗爆發,


它從來沒有被遺棄過,它絕對不是人為努力的創造,


是純粹無污染的智能。


所以我們叫它是本來面目。


對於本來面目,有很多混淆的心靈因素,


如無記的狀態、六根現量的狀態,


意識明晰的狀態等等,


這些都概括為心和智慧的本質差別。


如果沒有一位上師在旁邊指導,


我們很容易在一種明明朗朗的無念狀態下禪修,


還誤以為自己是修大圓滿。


此外更為滑稽的是,任頭腦之中妄念風暴,


卻以為自己是達到無修境界,


這樣的問題都需要在實際的經驗下被釐清。


 


安住在本來面目上的禪修


   真正獲得經驗以後,被稱作是見,


此後安住在「見」上,就是禪修。


   為了穩定的安住,有很多「持心」的方式,


根據個人的根基不同。


如三虛空的回合、廿一種持心、六禪定修驗、


三不動、四放置、無念氣脈觀修等等。


這種安住在沒有能緣和所緣的自發明智的修行階段,


叫做「直斷」,這意味著母子光明的結合,


空、明、大悲的三位一體,超越任何禪修所緣,


但沒有造作努力而改變原始狀態,


稱之為貫通因果二位的出過勤修,


或大無勤,大無作,大無為。


 



摧伏心智的障礙


    心智總會反射現象,並製造名詞,


然後對名詞所固化的對象,發生喜怒哀樂,


而這一切不過是本覺的能量,


讓它們自然的回歸本覺,


意味著佛陀所說的我執的消滅。


粗的我執是一種煩惱障,


它來自於知識層面上的認識,


細微的我執是一種所知障,


它來自生命能量的起伏,


來自業風對光明的擾動。


而在大圓滿裡,它們僅僅是太陽的光芒、


大海的波浪、水的凝冰、火的薪柴,


將它們自動的解脫在原地,是大圓滿的修持。


普賢父母的融合——當下經驗的重要性


   我們歡樂,就是歡樂的當下,


當我們很歡樂,那麼無論遇到什麼人,


都有一種歡樂的當下在心中。


同樣,明覺的當下,也可以和身、語、意結合,


和我們的情緒結合,和所有的外界環境結合,


和希望與恐懼結合,甚至在受到突然的驚嚇,


心依然安住在覺醒的狀態。


   當慢慢舉動手臂的時候,移動步伐的時候,


呼吸起伏的時候,自發的正念並未離開當下。


無論是善、惡、無記,都消融於明覺的當下。


這是大圓滿的行為,如果你不瞭解到這一點,


你的實踐就會被浪費,


所以大圓滿不僅僅意味找一個座位端坐,


它還在山巔,在矢溺。


 


佛法的精髓


   佛法的精髓在於熄滅我們的煩惱,


認識自心的本質,從而獲得純淨的智能,


這個智能發展出無比的慈悲和喜悅,


就是悲智雙運的佛陀境界。


   一切覺悟均在我們內心,切莫外求,


也切莫錯誤放任而不求。


就好像美味的醍醐,早已經隱藏在牛奶之中,


反覆的攪動,就會品嚐到它的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多傑嘉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