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堪千創古仁波切開示


 


我們或許會懷疑,


如果「自我」不存在,


那麼轉世再來輪迴的到底是什麼呢?


(注1)轉世是確實有的,


但是轉世和自我之間並沒有特別的關聯。


輪迴當中並沒有一個自我在創造一世又


一世的生命,並讓我們產生


「我又重新出世了,


在我重新出世之前我曾經是某某人」


的念頭。實際上,


重生轉世的並不是同樣的自我,


一次又一次出現的並不是同一個「我」,


誘發所有這些轉世再生的


並不是同一個「我」。


 


為了解釋真正的情形,


佛陀開示了「十二因緣」的觀念


來闡明萬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十二因緣」解釋一件事如何


起源自另一件事,一件事如何依賴


另一件事而存在。


例如,一朵花來自一粒種子,


一粒種子長出一株幼苗,


這株幼苗最後長成一朵花。


然後,這朵花會製造出更多的種子,


種子又再長成花,一直如此下去。


所以,這其中有一種連續性。


但是,除了這個連續性之外,


種子和花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它們的形狀、顏色、


特質等等都大不相同。


然而,它們之間有一種連續性,


這種連續性是依存的過程,


也是緣起的過程。


在這種依存的範圍內,


變化時時都在發生;


無明的產生也是如此。


由此無明的關係,


某種行為和活動發生了,


由於這些行為和活動,


某種轉世再生必定會發生;


由於轉世再來,生、老、病、


死等等的痛苦必定會發生,


這一切的因素都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個因素都是由另外一個因素造成的,


這就是所謂的因緣。


雖然其中具有連續性,


但是沒有一樣事物是保持不變的


一直延續下去的。


佛陀開示道:


從這一生轉到另一生是由於因緣,


而不是由於「自我」或一個連續


不斷地化現的實體。


 


讓我們以噶瑪巴的例子來說明


這種轉生的形式。


噶瑪巴已經轉世過許多次了(注2),


但是,這個事實並不表示這許多噶瑪巴


是同一個自我的化現。


首先,我們必須審察一般凡夫錯誤的


「自我」觀念。


我們認為:「這是我,這是我的一生,


也是我唯一有過的一生。」


我們以為有一個自我,


而這個自我就是這一生。


然而,如果我們審察一下這一生,


我們會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我們已經不住在同樣的軀體裏了。


當我們是小嬰兒時,


我們的身體隻有兩英吋長。


但後來長為五英吋高。


心也是一樣,在嬰兒期時,


我們連母親都不會叫,而且非常笨拙;


長大以後,我們學習讀和寫,


我們的心經歷了巨大的改變。


我們把這個「我」和「我的」當成是我。


可是,如果仔細的加以分析,


從一個步驟到另一個步驟之間,


除了俱生的連續之外,


沒有一件事物保持原樣。


然而,我們卻把「我」當成是一直不變


的「我」的傾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


對一般人及自己有錯誤的知見。


轉世的「祖古」和偉大的仁波切也是一樣,


除了他們尊貴的心及利生事業的連續性之外,


他們既沒有不斷示現的自我,


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質本體,


但是由於我們的迷惑,


我們認為他們是固定不變的同一個人。


 


「蘊」的梵文字義是「積集」、


「聚合體」或「堆」,


含有許多不同的東西堆成一堆的形象。


由於我們看到的是一整堆,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堆。」


可是,當我們仔細的審察這所謂的


「一堆」時,我們會發現它含有許多


不同種類的東西。


然而,我們以粗略的觀點,


將一堆整體化為一個單一的本體,


並把它當做是單一的事物看待。


所以,當我們審察自己的存在,


及從一世到另一世的狀況時,


我們會發現,每一世都有許多不同的


個別事件及難以數計的細節。


由於有這多不同的元素,


我們粗略的覺知作用往往將它們簡單的


標示命名為「我」。


對五蘊的這個認識及思考過程顯示,


自我的幻相是如何產生的。


這就像是一座山,


它是由許多塊不同的土組成的,


我們給它「山」這個名字,


縱然它是由數以萬計的土塊構成的。


同樣的,因為我們有了「我」的觀念,


我們也有慾望,


這些慾望最後會造成各種煩惱,


這些煩惱最後會造成痛苦的生起。


要從痛苦中解脫(開悟),


就要了知這個「我」是一個幻相、


一個錯誤,「我」或「自我」事實上


並不存在。


一旦我們看清這一點之後,


就再也沒有想要任何東西的「我」了,


再也沒有不喜歡任何東西的「我」了,


再也沒有煩惱的「我」了,


因而也沒有惡業了。


 


我們不應該把這個連續性當做是一種東西。


當我們有自我的幻相時,例如,


即使在嬰兒期和成人期之間,


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變得不同了,


然而,我們對自我的錯誤影射,


使我們以為這兩個我還是一樣的。


我們或許會說,這個「我」


一直都在那兒,但是,這並不正確。


因為連續性和自我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連續性並不是使某種東西延續下去的實體,


因此並不是自我的代名詞。


連續性的連續作用本身就


隱含了改變和差異。


所以,連續性在追溯一件事物如何


變成另一件事物,然後再變成其他事情。


我們可以追尋事物之間的關聯,但是,


這並不表示因為連續性的存在,


某種永遠不變的東西而時時存在。


所以,隨著轉世的喇嘛們永續的是


無間斷的佛行事業。


我們死的時候也是一樣。


當我們死亡的時候,


我們的身體就再也沒有用了,


但是,我們的心仍然繼續下去。


可是,心並非如同一件固定的東西般不變


的持續下去,續存的是連續性。


我們可以追溯心如何由一種狀態改變為另


一種狀態,這就是所續存的。


那個心在來世還會繼續存在,但是,


它並不是像自我或某種宛如自我的


連續體一樣是固定不變的。


 


總而言之,無常、痛苦、空性及無我


是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苦聖諦的四種主要的


禪修方向。


當我們比較瞭解現象的空性時,


我們自然就會開始明瞭無我,


我們的嗔毒、貪執及無明也會減低。


當這些煩惱都減弱之後,痛苦也會減小。


 


注1:


 佛教徒所相信的轉世一直被西方人誤稱為


「靈魂的轉生」。


在轉世時,心的某個層面從一世轉移到另一世。


 


注2:


過去十六世的噶瑪巴,


在圓寂之前都寫了一封信預言他將於


何時及何處轉世,並且給予他來世父母的名字。


這封信會在他圓寂數年後打開。


噶瑪巴的轉世預言信一向都很正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多傑嘉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