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功德?!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
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阿秋教授,
一個相信佛教的人初步作修行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修行,再做修持,
這是修行的根本,要時刻銘記在心中。
現今各地相信佛教的人,初步不去理解什麼為佛教,
進入佛門的重要性是於何處,也不知道初步進入佛門中要具備什麼條件。
因此,就在盲目中去修法,造成許多修行的障礙。
這是什麼因緣所造成的呢?就是不知道如何去修行佛法而造成的。
我等在座的弟子時時刻刻都要銘記這一點。
初行者修法不重要,如同往昔我們在不知道如何修行之理趣,
聽聞到佛法是一部很殊勝之教言,它能遣除一切障礙,
也能令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
聽聞了許多道理之後,卻不去加以思考理解,而盲目的去依止,
這樣會造成修法的障礙。如前兩三年對佛法很虔誠,
稍有時間都在修法,但為什麼現在對佛法的信心越來越淡薄了呢?
平常修持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呢?就是對佛法不理解而造成的。
現在我們大家都有目共睹,很多修行人不去理解什麼是佛法,
也不知道進入佛門的重要性在於何處,
所以聽說什麼地方有個法會儀式等等就急忙去參加,
雖參加法會的功德無量,但要知道若不觀待自心,
如無垢光尊者所言:僅是道貌形相,則無實義可談。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解的八萬四千法門,
都是為了調順煩惱而講述的。
我們大家所作的每一件善行,若對自己的煩惱並沒有減少,
功德也並沒有增長,那你說殊勝,這殊勝又是在何處呢?
所以時時刻刻都要知道,我們要的是成果,不是一個形象。
龍欽巴尊者也講述過:「若自心與法不融合,僅具道貌形相則無實義可談。」
指的就是光在外表上做一個形象,
如打坐時看起來像具足一切必要的坐姿,但內心在跟隨煩惱行走,
這樣的打坐就沒有實在意義了。
因為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調順煩惱,
煩惱沒調順卻反而增加一個煩惱,
這樣我們今生相信佛教,進入佛門還有什麼意義呢?
那麼,進入佛門的重要性又是什麼呢?各人有各人的追求目標。
譬如現今很多人進入佛門的目的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煩惱,
有很多痛苦,想依靠佛法來解除這些煩惱和痛苦。
怎麼才能斷除這些煩惱和痛苦呢?
世間的人往往覺得煩惱和痛苦都是由外在物質產生的,
實際上若煩惱和痛苦是由外在物質產生的話,
那人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然而並非如此。
從這點就能得知煩惱並非由外在物質產生。
那這些煩惱是由誰產生的呢?
是由內心煩惱及習氣產生,所以調伏內心才為今生修行的根本。
有些人進入佛門的目的是恐懼臨終。
如活在世上對世間已有幾十年的眷戀之情,一旦要離開,
誰能在內心順暢的狀態下面對呢?
當死亡呈現的時刻,能否獲得了脫生死,
或說能否得到解脫,能否在內心很順暢的情況下從人間消失,
都要依靠精進修法和調伏煩惱來衡量。
有些人想到我今生進入佛門的目的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永無變化的一種快樂之處,
能否獲得這樣的快樂就必須先看能否從痛苦之中獲得解脫。
若不能從痛苦之中獲得解脫,那麼快樂之詞就如空中樓閣了。
所以要精勤調伏煩惱而修行。
有的進入佛門是覺得釋迦牟尼佛具足五種妙智慧功德,
並具救渡三界六趣一切眾生之力量,
想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眾生多做一些事業。
要知道三界六趣一切眾生都在受痛苦,你要成為他們之怙主,
自己就必須先從痛苦之中獲得解脫,才能成為三界六趣一切眾生之怙主。
若想從痛苦之中獲得解脫,當然要知道還是要消盡煩惱和習氣。
從剛才講說的這些道理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
就是要調順煩惱而證得心性,這才是我們今生所追求的目標。
然而要調伏煩惱,雖調伏煩惱的方法很多,
譬如依靠念誦經咒來調伏煩惱,以燒香拜佛來調伏煩惱、
放生等功德來調伏煩惱。這些都是為了調順煩惱。
但又要知道的是,在調順煩惱的過程中分為:
支分調整煩惱和根本調整煩惱兩種。
身、口、意是產生一切煩惱痛苦之根,要斷絕痛苦之根,
就要從身、口、意三門中去尋找誰為根本。
先觀身是否是一切煩惱產生的根源?
單單身並非產生煩惱的根源,如屍體。
語又是否是產生煩惱之根源呢?
也不是。心才是產生一切煩惱之根源。
因此,調伏內心才是根本調伏煩惱的方法。
如上所述,如從支分來調整根本,調伏煩惱的時間就較長。
如身作禮拜,口念誦經文等,因身與語是屬於支分,根本還是心。
從剛剛所講解的道理就能知道,作為一個相信佛教的人,
時時刻刻都要知道自己今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能否成為調伏煩惱之力,
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的煩惱是否減少,信心與慈悲心等功德是否增長。
若信心與慈悲心沒有增長,煩惱沒有減少,
那麼你說你已經付出多大的代價做善事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我們舉個例子,禪宗祖師達摩之年代可能除梁武帝以外就沒有這麼大的施主。
梁武帝一生做了多少件善事,建了多少間廟宇,供了多少僧人。
一天,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自己的功德有多少時,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這也就是說若沒有調順煩惱,光憑外在形象,這樣的善行,
不論是付出多大的代價,對成果卻是沒有很大的意義。
同理,我們也根據自己的福報在做不少功德,
但這些功德能否成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因?
那時時刻刻都要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與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契合。
一旦不能契合,
我們所做的功德可能就與梁武帝「福王」所做的善行無多大的區分了○
留言列表